阅读的“有用”与“无用”
2021-04-26 23:17:35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  • 0

在普遍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,教育愈来愈功利化,学习愈来愈功利化。学生来学校上学,似乎就是为了考试而来的,除了考试,除了升学,再没其他目的了。不考的课程不开,不考的内容不学,就连为了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课,也得加入考试行列,否则有可能仅仅写在课表上。想要学生多读点书,一是没时间,每天朝七晚十(早上七点出门,晚上不到十点写不完拿来),哪有时间?二是没精力,整天围着考试转,还有精力去读书?三是没兴趣,脑子整天想的是考试、升学,还有什么兴趣可言?

过去把“上学”称之为“读书”,是一种传统说法。因为过去的读书人,的确是读过很多很多书,故有“饱读诗书”“满腹经纶”之说。无论称“读书”,还是叫“上学”,进学堂就要读书,读很多书是一定的,学成归来,还要请人挑书担。看今天,读书读了12年,还需要请人挑书担吗?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,都在表演天女散花,将所有教材书本撕碎,抛向天空。急功近利,校长想在任期内创造奇迹,提高学校知名度;教师想提高学生考试成绩,为晋升职称创造条件;家长希望子女上大学,进名校,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;还有社会评价,上级考核,样样少不了升学。在急功近利的洪流中,还有几人视书如命?还有几人喜欢阅读?表演天女散花便在情理之中。

功利化的直接表现,凡事都要问个“有用”还是“无用”。你说“学生要多看点书。”有人会反问你“对升学有用吗?”“高考又不考,看它干嘛?”学习功利化,教育功利化,读书(阅读)便成了奢侈品,只要能考上大学,考入名校,考试以外的书,一本没读过又如何?高考落榜了,你就是饱读诗书、满腹经纶,又有何用?找份工作都难,找份高薪工作更难。如果你是学生,又酷爱看书,别人都为高考冲刺,你却有点空闲捧着大部头,别说你的父母亲人,老师也不允许你这么做。

普通中小学,无论规模大小,常规工作没什么不同,但有些学校总爱搞些新名堂。网上曾闻,有的学校在搞什么“书香校园”活动,闻之觉得奇怪,校园本来就是书香之地,又来搞个“书香校园”,不是多此一举么?想想也不怪,这是在告诉人们,当今的校园,已经不能称之为书香之地了。不是书香之地,是什么?看看某些学校的标语口号:“只要学不死,就往死里学。”“提高一分,干掉千人。”……一条条充满火药味的标语口号,一轮轮如壮士出征的动员会、誓师会,还有一模,二模,小测,大测。绿色的树荫下,还能看到埋头捧读的身影?平静的教室里,还能否放得下安静的书桌?

学历高未必读书就多,从大学校门出来,说话不得要领、写篇文章文理不通,甚至人品低下也比比皆是。近年发现,校道两旁挂起一些条幅,上面写着名言警句,其中有一句:“不怕读得少,只怕记不牢。”不知是从哪抄来的,也不知是名言还是警句,反正我没看过,出现在高职校园,还将其作为励志标语,觉得不可理喻。如果是学生所为可以理解,如果是教师或行政人员所为,就不仅仅读书少,简直是没文化。吃过一次大龙虾,不但记得牢,还终生难忘,是否只要记住大龙虾就行,三餐都不用吃饭?从小学到高中,别说课外书籍,12年学过的课本,你还记得多少?这句话,其实应该反过来:“不怕记不牢,就怕读得少。”

世上很多事情,不能简单地以“有用”或“无用”来衡量,尤其是教育、学习,人生几十年,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检验其“有用”或“无用”?就阅读而言,除了一些技能性知识如说明书之类,一般阅读有什么功利?阅读名著有何利可图?博览群书能带来什么眼前利益?但从长远看,阅读能陶冶情操,有独立思考能力,情操陶冶和能力形成,非三朝两日一蹴而就,需要长时间积累、潜移默化的转换,在不知不觉中完成,往往需要几年,十几年,甚至几十年。

我15岁失学,初中没毕业。放牛,干农活,砍木头,搞农建,干的是苦力活,只是有个爱好——看书。穷乡僻壤,我哪来有书看?本村有位同姓叔叔,曾就读于本县最高学府——八泉中学,虽没毕业,也是村里第一位高中生。他的家境比稍好,读书时买回来一大箱书,大多都是小说之类,也有一些大部头。他那一大箱书,成了我阅读的来源,每次借一本,看完归还再借。白天劳作,晚上点油灯看,很多时候,一边吃饭一边看,就像今天许多年轻人,一边吃饭一边刷屏一样,只是没有今天的年轻人幸福,不愁吃穿。我看书有用吗?当然没用,看得再多,也不会给你多记工分。说我勤奋刻苦吗?更是扯淡,没点益处,我还勤奋刻苦?纯粹是喜欢,是兴趣,加之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吸引,让我空闲时手不释卷,翻开书本欲罢不能,经常看得入迷,忘了饥饿,忘了疲劳,有时还忘了自己在哪。

恢复高考第一年,报考人数空前,我没资格报考。有一道题“巴黎公社为什么失败?”听说很多考生的答案是“因为没有学大寨”。那些年中学毕业,倘无阅读,不知巴黎公社不足为奇。我更没学过,但我知道,巴黎公社与学大寨是风马牛。记得巴黎公社100周年时,出过一本专辑,我当时看过这本书。我不善言谈,唯爱看书,没书给我选择,那就有什么书看什么书。有一次跟着别人去聊天,同去的人与主人聊得投机。我发现桌上有本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翻开就看。他们聊了两个钟,我把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看了一大半。

后来当了教师,买得起书,反而没看那么多书了。原因是我不但从教,且一直在教学管理岗位,自身的教学,繁琐的事务,很难静心阅读。好在少年时多读了几本“无用”之书,垫了一点底子。就那点底子能干什么?有料没料,文凭职称还得有,没有这些,人家信不过你。就这样一路走来,从小学教到中学,从中学教到中专,退休后发挥余热,在高职学院做教学督导。我并不比人聪明,也不比人刻苦,是运气,还是“无用”阅读的水到渠成?说不清楚。近年来学院招聘了许多博士,我连学士学位都没有,要面对博士学位的教师,我凭什么?学历职称,还是阅读积累?一个面子,一个里子,哪个重要,不言而喻。

比起成功人士,我算不得什么。只想以亲身体验,说明阅读的非功利性,看似“无用”的阅读,其实最“有用”。少年阅读,不在于眼前是否“有用”,而在于一辈子“有用”。情操得到陶冶,灵魂得到净化,思想境界及语文素养得以提升,遇事能独立思考,都是影响一辈子的事。少年记性最好,少年阶段的阅读,往往会影响一生。这种影响,又是潜移默化的,是润物无声的。发自内心的阅读,整个身心都会沉浸于阅读情境,是忘我的、超然的、与勤奋刻苦无关的阅读。相反,带着功利心阅读,是被动而非主动的阅读,整个身心不会沉浸于阅读情境,尽管在别人看来很勤奋刻苦,但这种阅读也就是实用而已。自认为“有用”的阅读,长远看恰恰是最没用的,就像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,你想想还记得多少,又有多大用处?这大概就是所谓的“有即是无,无即是有”。

阅读不在于能记住多少,在于阅读量的大小,阅读量大,未必记得牢,也没必要。就像人长到20岁,是7300天的食物消化吸收的结果。7300天,你记得哪天吃了什么,哪天喝了什么?你能记得住的,即便能达到百分之一,但如果没有7300天那些记不住的食物,就不可能长到20岁的身体。阅读同理,古人说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即便读了万卷书,即便能记住百分之一,但是人的成长所需要的,不仅在于能记住的百分之一,更在于记不住的百分之九十九。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长期阅读与从不阅读相比,思想境界会有高下之别,思考问题或行为方式也会有明显差异。

许多事实证明,所谓的“有用”,往往来自于“无用”,有些看似“无用”之举,最终却大有用处,甚至于急难之时,过去的一些“无用”之举,或许还可让人脱离困境呢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